

项目位于苏州市高铁新城核心区——相城大道沿线,总建筑面积约1.35万平方米,建设内容涵盖一栋两层能源中心及其配套设施。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相城实施方案》中重点布局的23个区域能源站之一,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片区能源供应保障水平,为区域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与传统的单一建筑供能模式不同,能源中心以“集中供应、智慧管控”为特征,集能源供应、存储、转换及智能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可为区域内的写字楼、酒店等多类型建筑集中供能,并实现能源统一管控、互补互济,全面提升建筑能效。
✔ 能源站具有环境友好性:可以使用任何热源来制冷、采暖,特别是可以利用浅层地热、污水、工业余热、发电尾气、蒸汽、沼气以及太阳能等。
✔ 能源站系统稳定可靠:每个能源站一般设2套以上机组,互为备用;采用维护代替维修的服务理念,把所有隐患消灭在萌芽,确保每台机组终身零停机故障。
✔ 能源安全:能源供给安全,能源自主,不受市政管网影响。
✔ 节省土地使用:城市建设寸土寸金,集成式的能源站,使众多的传统小机房合而为一,大大节省机房占地,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 节省初投资:能源站整体建设,能源站间互联互通,构建园区级能源网,较分散投资建设节约总投资,规模效应明显。
✔ 运营费用低:由于能源侧可采用一切热源,能够有效进行能源的梯级、循环技术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从而降低运行费用10%~30%;同时,采用大型机组,COP高,系统配比合理,运行费用大幅降低。

项目集中供冷、供暖方式以水为载能媒介——冬季供暖,采用燃气锅炉与市政蒸汽双热源;夏季供冷,采用电动压缩式水冷冷水机组,能源通过管网系统输送至用户的末端风机盘管、空调箱、地暖等装置,将室内空气降温或升温,并可以调节户内设备的温度和风量。在满足多样的用户需求前提下,实现集中供能能耗下降约30%,大大降低了用户的能源使用费用。

项目建成后,将服务周边商务区、居民区和科创区,每年提供4个月集中供暖和5个月集中供冷,营造全年“四季如春”的宜居体验:冬季室温恒定在18±2℃,夏季维持在26±2℃。

据有关报道,苏州高铁新城正积极推进区域能源站集中供能模式,着力打造长三角能源综合利用低碳示范区。未来,23个能源站全部建成投用后,预计每年可节电约1.4亿千瓦时,节约标煤5.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7万吨,为长三角区域能源结构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苏州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