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海尔在东南亚的智造布局再添重要支点
——由中建安装国际公司承建的
泰国海尔空调产业园项目成功试产,
这一跨国合作成果将为其
全球产业链升级注入新动能。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6.8万平方米,
包含窗机工厂、分体工厂及
两栋附属办公楼等核心单体。
建成后,其年产能将超600万台空调,
并且是中企在东南亚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
这不仅助力海尔构建起
集研发、制造、运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还将为当地创造约3000个新增就业岗位,
实现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的双赢。

为兑现业主 “当年投产” 的承诺,
项目团队要在172天内
建起相当于2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建筑群,
意味着日均需完成近千平方米的建设任务。
面对高强度建设需求,
项目团队多项举措确保高效推进。
以 “岗位配齐、人员配足、能力配优”
为原则组建项目核心团队,
人、机、材等资源快速集结,
高峰期1300人同步现场作业,
创新 “三级网格化” 施工模式,
将项目划分为3大施工区、细分流水段,
以窗机和分体机厂房为主线,
按 “区间平行作业、段间流水推进”
由北向南攻坚建设,
高效建设速度多次获得业主肯定。

建设期间,项目遭遇
中国春节与泰国宋干节双假叠加,
物资供应链受到极大波动,
项目技术团队带着图纸抢在
节前与业主连夜完成图纸复核与采购计划,
假期期间安排值班轮休,
实现混凝土罐车照跑、机械臂不停,
节日期间高效完成室内地坪铺设等节点。

从项目奠基到6月首台产品下线
项目团队仅用9个月时间,
就高效完成厂房建设、设备调试、
工艺验证等全流程工作,
期间成功攻克供应链跨国供应、
技术标准对接等多重挑战。
这一“海尔速度”不仅刷新了
行业建设周期纪录,
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深耕泰国市场、
抢占全球市场先机的战略决心。

作为海外高端制造工厂典范,
项目从设计到施工
都透着“精雕细琢”的匠心。
前期设计中部分60立方米储罐
标准为ASME美标,
不仅生产周期长且成本更高,
项目团队深入研究业主工艺需求,
结合类似项目经验与供货商反复技术交流,
最终确认国标储罐完全能满足使用功能。
随后,团队向业主、设计方详尽提交论证资料,
通过多轮沟通达成共识调整为国标,
既保障了功能达标,缩短了工期,
还帮助业主降低了建设成本。

项目厂房的工艺管线
总长14.52万米,涵盖十余类系统,
其中天然气系统管道总长约4000米,
占总管线长度的15%。
泰国能源局对天然气管道检验有严苛标准,
是最难啃的 “硬骨头”。
为攻克这一难关,
项目团队从启动阶段就主动出击,
一边借力天然气储罐供货商的技术支持,
与能源局提前对接,吃透泰国当地法规要求;
一边牵头组织设计院、泰国监理、
厂家技术召开多轮 “会诊会”,
围绕管道路由、焊接标准等技术问题,
逐条讨论、反复验证,
提升现场天然气管线安装质量,
最终实现管道焊接一次性合格率100%,
一次通过泰国能源局检测。

为确保建设品质,团队筑牢全流程质量防线,
前期依据设计文件、规范及监理要求,
精细化编制施工方案并向施工人员全面交底;
过程中紧盯支架制作、焊接、试压等关键工序,
严格按标准施工并全程邀请监理监督;
各专业实施网格化自检,
建立问题整改台账,
明确责任人与完成时限,逐项销项清零。
凭借对安全与质量的严格把控,
项目不仅保障政府验收一次性通过,
更荣获泰国劳工部颁发的
“安全与职业健康杰出企业奖”,
在海外树立起“品质建造”的企业形象。

正如海尔业主持续为当地创造就业机遇,
项目团队也将人才培育
作为跨国共建的核心纽带,
通过多元举措孵化泰籍技术与管理骨干,
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长效动能。

项目泰籍管理人员占比高达50%,
在人才培育上,团队以“师带徒”机制,
中方技术骨干与泰籍员工结成帮扶对子,
从施工工艺到安全规范手把手教学,
让“带着干、跟着学”成为日常;
开设“中泰技术夜校”,
定期安排BIM建模、管线焊接等实操课程,
帮助泰籍员工快速掌握专业技能。
跨文化融合方面,团队推出“双语工作手册”,
将施工术语、安全须知
翻译成中泰双语对照版本;
每逢中泰传统节日,组织联合庆祝活动,
让饺子与宋干节的水花碰撞出默契火花。

为构建长效人才供给链,
项目与宣素那他皇家大学联动,
联合开设专项课程,
邀请中方工程师担任讲师,
定向培养暖通、电气等专业技术人才。
泰籍工程师员工阿何便是成长的缩影,
他每日往返两小时通勤
风雨无阻坚守岗位,
雨季里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浆协调机械调度,
暴雨停歇后第一时间组织抽水抢工,
从清晨7点到深夜11点连轴奋战,
最终推动室外道路按期贯通,
用实干赢得业主好评。

从一片荒地到年产600万台空调的智造基地,
从工期挑战到奖项加身,
中建安装将持续聚焦工业厂房赛道,
深化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以更绿色、更智能、更高效的方案,
助力更多民族品牌扬帆出海,
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精品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