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工业化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由于住房紧缺和劳动力匮乏,欧洲兴起了建筑工业化的热潮。美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与其他国家有较大的差别,美国并不太刻意提“建筑工业化”,但他们的建筑业仍然是沿着工业化的道路发展的,并且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美国,住宅部品和构件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很高,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居民可以根据住宅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目录,进行菜单式住宅形式选择、委托专业承包商建设,建造速度快、质量高、性能好。
瑞典是当今世界上工业化住宅最发达的国家。所以的建筑材料、功能材料和构配件都已实现标准化、条码化,可以方便地在网上和在建材超市中采购。从解决房荒问题、提高住宅性能,到发展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瑞典的建筑工业化在适应各个阶段的建筑需求中不断发展。瑞典的标准体系比较完善,其工业化标准和“模数协调基本原则”,涉及住宅的各部分,如浴室设备、厨房水槽、窗框、窗扇等。
法国:法国是工业化住宅体系发展比较早的国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工业化住宅进入数量阶段,当时,构件生产没有标准,完全按照需求来加工,成本并不低。但因为需求量大,每一套住宅还是有足够大的生产规模来保障成本的合理性。1970年之后,法国的房屋需求基本上得到解决,工业化住宅进入质量阶段,人们开始注重它的质量和性能。同时,因为整体需求量减少,建设工程趋向分散化和小型化。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国家住房部开始推广样板住宅政策。样板住宅实际上就是标准化住宅,设计图纸公开发行,所有厂家都可以生产。1978年,法国住宅部进一步提出发展构造体系的想法。构造体系是向开放式工业化过渡的手段,它是由施工企业或设计事务所提出主体结构体系,每一体系由一系列可互相装配的定型构件组成,形成构件目录。建筑师可从目录中选择构件,像搭积木一样组成多样化的建筑,设计上更加灵活。1982年法国政府制定“居住88”计划:到1988年,全国应该有2万套样板住宅,其成本要比1982年降低25%,并且质量不能降低。政府只是提出这样的目标,具体怎么操作去达到这一目标,则由企业自己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