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近日,中建安装南方公司承建的
前海合作区二单元区域集中供冷项目二期机电设计施工总承包
及运行服务一体化工程正式完工。
项目位于深圳市前海桂湾片区,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双碳”进程的重要一笔,
建成投产后,
2号冷站总尖峰供冷能力将达到4.6万冷吨,
总蓄冰量约14万冷吨时,
为213万平方米的办公、商业、酒店等
公共建筑提供空调冷源服务,
助力建成全球规划规模最大的区域集中供冷群。
借“智”发力 向“绿”而行
何为冷站?何为区域集中供冷?
以目前商业和办公领域普遍应用的
中央空调为例,
每栋建筑都需要设置一套供冷系统,
不仅热源分散,且会产生噪音和飘雾,
给城市带来“热岛效应”。
而前海区域集中供冷项目,
在公共空间的地下区域集中设置冷站,
不独立占用土地,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
同时,以“电制冷+冰蓄冷”技术为主要手段,
夜间储冰于蓄冰池,白天融冰输出冷量,
实现电力“移峰填谷”,减少碳排放。
项目占地面积8610平方米,共有地下四层,
包含8台单个重量达37吨的制冷机组,39台空调水泵,
相当于在地下建成一座万吨级“大冰山”。
面对施工量大但施工面狭窄的问题,
优先做好施工组织策划显得格外重要。
建设前期,项目团队利用BIM技术优化优势,
将5个专业集合在同一个平台进行设计,提前进行“排兵布阵”;
将各项施工方案录入平台进行模拟演算,形成一目了然的动态图示,
对比找出最优方案并出具三维动画指导现场实施,
进一步保障施工质量和进度。
为解决大功率机组运行带来的噪音问题,
项目团队积极践行源头控制为主、末端治理为辅的降噪理念,
对通风空调系统消声减振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优选国家质量认证低噪、低振的超静音横流冷却塔,
并配备高性能消音装置,
同时,还采用隔声、吸声、消声、阻尼等末端方式进一步控制处理,
最大限度降低源强噪声,“双管齐下”提高隔声效果15%。
蓄势攻坚 精准“拿捏”
用电尖峰供冷,用电谷期储冷,
面对前海片区超大规模的制冷量及水流量需求,
项目设计的6条口径达1.2米冷却、冷冻系统管道,
对安装施工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为了将每段2856公斤的水平管道平稳起吊,
团队在顶部楼板巧用3个电动葫芦协同作业,
由侧墙安装的固定手拉葫芦对管道进行水平方向的位移调整,
共完成3层管道的部署,
这不仅确保了管道的稳定性,
使其能够安全、牢固地悬挂在设计位置,
还兼顾到了站内的空间布局要求,
实现了管道布局与站内环境的和谐统一。
项目建设包含8台大型制冷主机的安装,
由于土建前期规划仅在地面一层
预留了一个长7.5米、宽4.5米的吊装口,
而制冷机长6.31米、宽4.05米且形状不规则,
距离吊装洞口可操作的空间仅剩0.23米。
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大型设备非常规吊装技术,
相比传统运输方式具有更强的吊装能力,
同时,提前为设备四角垫好“30T电动遥控地坦克”,
给设备穿上“超级溜冰鞋”,
可以更轻松灵活地将设备精准水平移送到安装位置,
有效提升20%施工效率,
为后续类似项目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技术参考。
安全加码 多策齐下
“安全线”即为“生命线”,
项目团队在安全布控上也展现出卓越的管理能力。
10400立方米的蓄冰池有限空间作业中,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
为保障现场施工安全,项目团队对施工物料进行严格筛选,
并配备8个送排风系统,同时启用精密的实时气体检测装置,
不间断监测内部环境,确保有害气体浓度远低于安全标准,
一旦超标将立即报警触发应急程序,
提醒作业人员撤出,开启强制通风,有效保障作业安全。
施工现场专业工程繁多,作业面狭窄,
施工难度之大,可谓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面对如此复杂的施工环境,
项目经理贺永深感责任重大,
为切实筑牢高空作业安全防线,
他带领项目团队提前规划制定
详细的高处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并引入安全智慧平台,
利用大数据与智能技术实时监控施工现场,
精准预警潜在风险,
实现安全管理的高效化与智能化。
在人员管控配置方面,
项目团队严格开展42期安全课堂,
明确高空作业安全要求和防护措施,
且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检测考试。
此外,项目合理采取“昼夜分班”作业模式,
不同专业“错峰施工”,
合理分散施工现场的人流和物流,
避免高峰时段拥挤和混乱现象,
降低因人员密集及物流不畅而引发的安全风险。
积极践行“双碳”战略,
持续“碳”索绿色发展。
中建安装将持续塑强专业优势,
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全球领先的
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为书写“双碳”目标描绘绿色答卷。